工程總承包未來的市場會如何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第1535號公告,批準《建設項目工程總承包管理規范》為國家標準,編號為GB/T50358-2017,自2018年1月1日起實施。出臺有關的背景、重大內容的調整和補充以及問題解決的方法,工程建設相關各方需要深入了解。
工程總承包模式有可能造成建筑企業的進一步分化,建筑企業到底應該如何看工程總承包的未來?為此應該做什么準備?要轉型工程總承包到底有多難?
過去20年,中國建筑業經歷了前所未有大發展,到2015年建筑業產值超過18萬億,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未來的市場不會慣性前行,增長速度會顯著放緩,建筑業新常態在2016年逐步顯現;企業固守過去的思維、模式不再有效,市場新變化、政策新思路,必然帶來建設模式大變革,2016年未能參與PPP業務的企業已經看到了市場的殘酷,而工程總承包模式有可能造成建筑企業的進一步分化,建筑企業到底應該如何看工程總承包的未來?為此應該做什么準備?要轉型工程總承包到底有多難?
工程總承包未來的市場會如何?
在筆者看來,建設市場本身的變化正在孕育總承包市場;與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同步的建設市場,在初期是高度離散和自由競爭的,在離散市場,任何獵食者機會均等,但現在市場正在逐步集中;房屋開發市場的集中趨勢非常明顯,小開發商拿地已經非常困難,房屋開發正成為大開發商之間的競爭,市場集中度日趨提升,大企業生龍活虎,中小企業日子越來越難;政府主導的市場包括基礎設施和部分公共建筑,在政府推行PPP模式以后,具有資本和整合資本能力的企業已經贏得了初步的勝利,而沒有資金能力的企業則在競爭的紅海中苦苦掙扎,尤其是PPP+EPC模式的推行,更讓強者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大多數工業領域已經逐步成為大企業之間的較量,家電、汽車、化工、有色黑色等行業大型集團已經形成壟斷競爭態勢,大企業集團壟斷的形成,推動建設領域市場的進一步集中,每一個細分領域的建設市場也逐步被綜合能力強的建設企業占據,上游企業信奉的是技術,扎鋼筋、搗混凝土的能力不能滿足這些大型工業企業的需求;大型企業集團的形成導致市場的集中,推動建設模式的改變,建設方不會只考慮建設階段的成本,他們會更多考慮工程整個生命周期的總成本,價值鏈割裂的設計、采購、施工模式已經很難滿足他們的需要;價值鏈整合的工程總承包模式逐步顯示出生命力;
其次是政策推動總承包的力度越來越大;讓我們回顧一下中國建筑行業總承包模式的政策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1-總承包模式起步:1984年,工程總承包納入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改革建筑業和基本建設管理體制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化工行業開始采用這一模式,積累
相關經驗;
2-明確總承包資質:1992年《工程總承包企業資質管理暫行規定》(試行)第一次通過行政法規把工程總承包企業規定為建筑業的一種企業類型, 199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提倡對建筑工程進行總承包;
3-培育總承包能力:2003年《關于培育發展工程總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企業的指導意見》“鼓勵具有工程勘察、設計或施工總承包資質的勘察、設計和施工企業”“發展成為具有設計、采購、施工(施工管理)綜合功能的工程公司”,“開展工程總承包業務”,“也可以組成聯合體對工程項目進行聯合總承包”;
4-推動總承包市場:2016年建設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工程總承包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深化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改革,推廣工程總承包制”,具體措施包括:建設工程優先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政府投資項目帶頭;建設單位可以在可行性研究、方案設計或者初步設計完成后,進行工程總承包項目發包,采用招標或者直接發包的方式選擇工程總承包企業;提升企業工程總承包能力和水平;加強推進工程總承包發展的組織和實施。
從發布的政策,我們可以看到主管政府部門對工程總承包模式價值的認識在逐步深入,推進的措施也越來越具體,在實際的建設市場,政府采用工程總承包發出來的項目越來越多,也正成為推動工程總承包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
總承包有哪些模式?
主要的工程總承包模式有四種:DB模式、EP模式、EPC模式、LSTK模式,無論哪種模式,其目的都是在實現工程功能的基礎上,更好、更快、更省,對業主、建設單位、社會都是有益的事情,而割裂價值鏈的模式是很難實現社會共贏的目的,讓我們以EPC模式為例做一些簡單的分析: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即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在EPC模式中,Engineering不僅包括具體的設計工作,而且可能包括整個建設工程內容的總體策劃以及整個建設工程實施組織管理的策劃和具體工作。在EPC模式下,業主只要大致說明投資意圖和要求(即可行性研究),其余工作均可由工程總承包單位來完成;業主不再聘請監理工程師來管理工程,而是自己或委派業主代表來管理工程;工程總承包商承擔設計風險、自然力風險、不可預見的風險等大部分風險。EPC模式在一些規模較大、工期較長,且具有相當技術復雜性的工程上廣泛應用,如工廠、發電廠、石油開發等基礎設施。相對于我國目前設計、采購、施工分離的方式,EPC具有節約工期、降低成本、責任主體明確的優點。
目前從事工程總承包的企業,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依靠設備制造能力從事工程總承包;中國這一模式的杰出代表是華為這類通訊企業,華為在人們不太關注的情況下,承接了大量通訊工程總包業務,其依靠的就是在設備方面的杰出能力,同樣利用這一優勢的包括電氣設備制造商、高鐵設備制造商,中國中車最新的戰略把建筑業作為其第二主業;
2-依靠技術能力從事工程總承包;化工行業的設計院很早進入工程總承包業務領域,也較早地轉型為工程公司,他們在技術、新工藝、關鍵部件的設計制造上都有優勢,而工業領域的總承包模式從化工設計院起步,逐步從化工行業逐步延伸到電力、有色、黑色、電子、醫藥、輕工、造船等諸多行業,我們看到綜合能力強的設計院都在內部布局總承包業務,也承接了相當體量的總承包項目,依據建設部公布的數據,工程勘察設計企業2015年營業收入2.7萬億元,工程總承包收入9500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5%,可見工程總承包在勘察設計行業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力量;2015年勘察、設計、技術服務等業務完成額出現了5-15%的下降,而工程總承包完成合同額12800億元,增加了7%;
3-依靠總承包管理能力從事工程總承包;目前
多數建筑企業沒有設備制造能力、沒有設計能力、工藝等技術能力,要從事總承包業務,就必須整個這些能力,或者在收購設計院形成設計能力,或者與設計院形成聯盟式緊密合作關系。
施工企業從事總承包的現狀如何
毫無疑問,工程總承包模式的春天正在到來。從政府的政策脈絡,我們可以大致看到工程總承包的走向,從提出概念到逐步落實政策,經過漫漫30年的長路探索,中國的建設模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然而,建筑企業對此的認識依然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大致可以從幾個方面得到印證。
第一,施工企業從事工程總承包的項目不多:雖然目前我們尚無法得到確切的統計數據印證這一結論,但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建筑業價值鏈的割裂,長期造成設計-采購-施工環節的分開經營,致使中國建筑業市場長期缺乏對工程總承包優勢的認識,業主、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相互不信任,無法合作,業主在乎建設階段的成本,忽視工程完整生命周期的成本;設計單位按照造價比例收費,不注重工程的合理造價;而施工單位按圖索驥,不能發揮自己應有的價值;有人把目前中國建設行業的現狀總結為:中標前假放壓級壓價肢解總包強行分包嚴重,中標后設計、施工方不斷變更洽商追加投資超概嚴重;低層次惡性競爭激烈、市場混亂、腐敗頻發、問題突出;而總承包能實現“一口價、交鑰匙、買成品、賣精品”,這樣具有明顯經濟社會效益的模式,鼓勵工程企業“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節約又講效率”的規律難以實現,這是違背經濟規律的事情;
第二,具有工程總承包能力的企業不多;工程總承包業務的發展初看起來似乎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由于沒有總承包業務,所以工程企業很難有總承包能力;反過來,由于工程企業缺少這樣的能力,似乎甲方難以信任和采用這樣的模式來進行工程發包;毫無疑問,工程實踐中是二者的相互促進;然而對于中國的建設企業而言,需要考慮的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關鍵是國外已經有這樣的雞能做工程總承包,他們已經具有相當的經驗、技術優勢、管理能力、成熟的團隊,不需要等到蛋來孵雞;我們的現實很殘酷,在八大建筑央企,下屬企業有設計能力,有建設能力,甚至部分企業具有核心設備的制造能力,但是依然缺乏總承包能力,原因何在?缺乏總承包的組織協同,有效的內部運作,缺乏實際項目的鍛煉,無法體現出總承包模式的優勢;
第三,熟悉工程總承包業務的專業人員不多;如果說勘察設計行業孕育了最早的工程總承包業務,他們也培育了最早的工程總承包行業的人才,而大多數施工企業,依然缺乏這樣的人才,即使國內業務規模達數百億的建筑企業,能做工程總承包業務的人員、團隊依然寥寥,可以預見,未來建筑企業要從事總承包業務,需要從勘察設計總承包企業大量引進人才,當然也將促進設計企業和施工企業之間的融合;
第四,工程企業具有工程總承包核心能力的企業不多;在眾多施工企業的戰略規劃中,可以看到推進工程總承包的決心,從另一個方面,也正反映了目前企業總承包能力的薄弱;總承包業務需要融合技術能力、管理能力、信息系統支撐、矩陣式的組織模式、投融資能力等等,具備單個能力與具有多方面融合的綜合能力,差異還是巨大的。
建筑施工企業朝工程總承包轉型有多難
對于國內建筑施工企業而言,工程總承包模式無論在技術、前期策劃還是綜合管理方面都對建筑施工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建筑施工企業**慣于按圖索驥,朝EPC模式轉型并非容易的事情。那么,傳統的建筑施工企業朝EPC模式轉型到底有多難?
從工程項目價值鏈的角度來看,在總承包模式下,工程總承包商要完成工程建設階段從設計到施工的全部工作(見圖1)。目前,建筑施工企業在工程設
計方面實力還非常薄弱,即使一些大型的建設施工內部有成熟的設計機構,但由于其企業組織管理的集權程度、內部協調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很難有效整合企業內部資源,承擔起完成工程建設環節全部工作的重任。
圖1:工程項目價值鏈
在國外,采用EPC業務模式的工程總承包商,具有與業務相匹配的能力,這些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司主要收入來源是為業主提供工程建設服務,包括工程總承包和項目管理等。在強大的總包管理能力的支持下,這些工程承包商有條件將具體作業層的工作分包出去,并能對分包商進行有效的管理。
第二,公司通常功能齊全,可以提供全過程服務,包括M(項目管理)、E(設計)、P(采購)、C(施工)、T(開車服務)等。即使存在某些環節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務,也能依靠戰略伙伴來完成相關工作。
第三,公司理念上是技術集成商,其能力體現在通過高效管理,實現對知識和技術的集成和加工。這些公司不僅擁有大量技術人才,還擁有大量的管理人才。
第四,公司以提供工程項目建設服務為主業,企業的組織運營以項目管理為中心,因此對工程項目高效率、高質量的管理是盈利的保證。公司的組織設計往往采用矩陣制模式來適應項目管理的需要,同時完善的項目管理體系保證項目運作高效。
第五,公司的融資能力是其爭取工程項目的競爭力組成部分之一。多數公司的融資能力主要表現在:協助業主爭取政府、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融資的能力;單獨或聯合投資商組成項目公司,承擔BOT等項目的能力;為所承擔工程項目提供流動資金的能力等等。
從EPC模式對建筑企業的能力要求可以清楚地看出,目前,我國建筑施工總承包企業在能力上依然面臨很大差距:
(1)國際上以EPC模式從事工程建設服務的企業多數都是大型企業,雖然我國也有很多大型建筑企業,但其服務功能、組織體系、技術管理體系、人才結構方面真正能按國際建筑工程公司模式進行運作的很鮮見;
(2)我國大型建筑企業在技術投入方面也比較欠缺,不注重技術開發和科研成果的應用,沒有形成自己的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普遍缺乏國際先進水平的工藝技術和工程技術;
(3)國內建筑企業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團隊。EPC模式需要懂項目管理、懂國際語言、懂法律、懂財務控制、懂客戶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這些人才是國內建設企業普遍缺乏
的。另外,國內建筑企業不僅面臨人才數量的短缺,在如何讓現有人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方面也存在管理上的問題,很多企業人才激勵機制都不到位。同時,在內部組織上,國內大型建筑企業內部管理比較松散,甚至一些具有特級資質的建筑企業,其總部管控能力也非常薄弱,其總部往往難以實現對項目總體控制、采購實施、施工管理、試運行(開車)等方面的有效管控,更不用說按照國際建筑工程公司的矩陣式組織結構運行了。因此,要在項目綜合管理能力、設計能力、戰略性采購體系等諸多方面形成整體合力,全面實現朝工程總承包業務模式轉型,我國建筑施工企業的轉型道路還很遙遠。
建筑施工企業朝工程總承包轉型之路到底有多遠?目前,我國采用EPC業務模式的企業多是由工業設計單位轉型而來,以石油、化工、有色、黑色金屬的設計院轉型最為成功和快速。在實施EPC業務模式比較成功的設計院,在20年以前就開始進行轉型。以筆者了解的情況來看,一個設計院從開始轉型到成功運作工程總承包項目,最快也要需要5-8年。設計院轉型的優勢在于其具備技術能力,而建筑施工企業就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其轉型之路恐怕需要更長的時間。
如何補我國建筑施工企業在能力上的不足?與設計院相比,建筑施工企業在項目施工管理上的能力比較強,但是項目總體的策劃和管理能力、技術能力還是很薄弱,所以建筑施工企業的能力彌補需要從技術、總承包的管理能力等入手,隨著經驗的增加,逐步彌補在融資等其他能力方面的欠缺。
目前,一些大型建筑央企正在嘗試做開展EPC項目,并有了一些經驗和教訓的積累。無論是積極的經驗還是負面的教訓,只要企業用心吸取,都有助于提升企業能力。
1984年,日本大成建設集團在魯布革水利工程上的運作,向中國建筑施工企業展示了國際工程總承包商的綜合能力,工程總承包所帶來的巨大價值。30年過去了,我國的大型建筑施工企業實力和能力已經今非昔比,它們正逐步從國內市場走向了國際市場。遵循國際工程建設的管理經驗,在工程總承包業務模式成為行業潮流的情況下,無論企業轉型之路有多漫長、艱難,都需要這些大型建筑施工企業不斷提升工程總承包能力,這是大家不可逾越的過程。設項目工程總承包管理規范》暨EPC總承包工程項目管理管控實踐”培訓班,現將有關事項函告如下:
建筑資質代辦咨詢熱線:18382209800